分布不同:撒拉族主要分布在青海省,主要集中于青海省循化撒拉族自治县,以及相邻的化隆回族自治县、甘肃省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的部分地区。宁夏回族自治区是回族人口最为集中的区域,首府银川更是回族文化的重要中心。
起源不同 关于撒拉族的起源,根据民间传说有多种不同的说法,有的说是从土耳其来的,有的说是从哈密来的,还有说是从撒马尔罕来的,在学术界比较认可的说法是撒拉族起源于中亚撒马尔罕。
撒拉族的传统服饰以鲜艳的颜色和浓郁的民族特色著称。其服饰主要有两个特点:一是具有伊斯兰色彩;二是与回族、藏族、汉族等民族的服饰有所互动与融合。尽管撒拉族的服饰与回族服饰在整体上相似,但撒拉族服饰在外套的宽度上通常更大,腰部使用布料束紧。
撒拉族传统服饰色彩鲜艳,富有民族特色,撒拉族服饰有两个特点,即(服饰的伊斯兰色彩;与回族、藏族、汉族等民族服饰的互动与融合),但撒拉族的服饰与回族的服饰大体相同,不同的是外套一般较宽,腰部用布系。撒拉族男子通常穿白衬衫、或布鞋,戴黑色或白色圆顶帽。
语言不同:撒拉族民族语言为撒拉语,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西匈奴语支乌古斯语组;回族使用阿拉伯语、波斯语和汉语,在长期发展过程中,逐渐习惯于以汉语作为该民族的共同语言。分布地区不同:撒拉族主要分布在青海循化县、化隆县、积石山县等;回族全国都有分布,宁夏回族自治区是其主要聚居区等。
1、撒拉族的特殊婚俗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:一夫一妻制:撒拉族通行一夫一妻制,但在解放前,存在男子有重婚、多妻的特权,以及男子凭“口唤”离弃妻子的特权,而女子无权提出离婚。这些现象在解放后已得到改变。早婚与近亲通婚:在解放前,撒拉族存在早婚现象,女9岁、男12岁就要承担婚嫁的“非日则”。
2、第四,近亲结婚在撒拉族中并不罕见。解放后,这些婚俗几乎完全改变。撒拉族的婚姻过程分为三个阶段:订婚、就业和结婚。他们的婚姻常由家长和媒人主导,青年男女的婚姻往往是在家长的安排下完成。撒拉族人视相亲为一种荣誉,并认为每一段婚姻都如同建造一座尖塔般重要。
3、撒拉族的婚姻分为三步:结婚、就业、结婚。“天上没有云,地上没有雨,地上没有媒体,没有婚姻。”这是撒拉族人用来形容青年男女婚姻的术语。这是因为撒拉族长期受宗教和封建思想的影响。青年男女结婚,必须由“嫂子”介绍,父母决定。
4、四是近亲通婚的较多。解放后,这些情形几乎都已改变。撒拉族的婚礼一般都在隆冬举行。嫁娶前,男家要向女家送去各种聘礼,然后择定吉日正式嫁娶。送彩礼时,声势虽大,礼并不多。送彩礼的人少则二三十人,多则八九十人,均为男人。
1、一般认为,撒拉族是西突厥乌古斯部撒鲁尔的后裔。原住唐代中国境内,后迁往中亚,元代时,其先祖嘎勒莽与当地君主不合,取道撒马尔罕返回中国,在青海一带定居,后融合了当地藏汉民众,形成单一的民族。撒马尔罕是中亚的一座历史名城,在现在乌兹别克斯坦境内,也就是原苏联境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