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、按照算卦的(或说阴历)理论,夜间11时起,就算第二天了。深夜12点,不用说更算第二天。比如,一个人出生于11月2日深夜23时20分,按照算卦,就是11月3日的子时。
2、在中国传统的阴历体系中,晚上12点整出生的人应当被归类为“子时”。阴历将一天划分为十二个时辰,每个时辰对应两个现代小时。因此,晚上11点59分至凌晨1点59分属于“子时”。子时的到来标志着新的一天的开始,按照阴历的规则,出生在这一时段的人便属于前一天,即10月21日。
3、子时是农历一天的开始,所以以前是把晚上十一点(即23点)当作一天的开始的。这样,每天的开始时刻,农历就比公历早了一个小时。为了解决这个问题,紫金山天文台于1984年把农历每天的开始时刻跟公历每天的开始时刻统一了起来——每天都从0点开始。
4、00:00算作新的一天的开始这个有法律规定的。时间(Time)是物质的运动、变化的持续性、顺序性的表现,包含时刻和时段两个概念。时间是人类用以描述物质运动过程或事件发生过程的一个参数,确定时间。是靠不受外界影响的物质周期变化的规律。以地球自转为基础的时间计量系统称为世界时系统。
5、”“夜子”为晚上11点到12点结束,属于“今日之夜,非今日之早。”由此可见,“今日之早”和“今日之夜”是有分别的。子时是指一个时段,现代人说从23时至第二天1时,可是当初出现以时辰来定时间时,是没有准确的时刻的,古人定时间就以子、丑、...由此可知,子时是一天的开始。
6、新月出现的一天为一个月的第一天。如某个节气的出现时刻也在这一天,则不论该节气的出现时刻是否比新月晚,一律算落入新的一个月中。每年的冬至总是出现在这年的阴历十一月中。从一年的冬至后一天起到下一年冬至这一天止的这段时间中,下称其间,如有十三个新月出现,则其间要加入一个闰月。
辰时:07:00至09:00。巳时:09:00至11:00。午时:11:00至13:00。未时:13:00至15:00。申时:15:00至17:00。酉时:17:00至19:00。戌时:19:00至21:00。亥时:21:00至23:00。
辰时(07:00-09:00):又称食时,是十二时辰的第五个时段。巳时(09:00-11:00):又称隅中,是十二时辰的第六个时段。午时(11:00-13:00):又称日中,是十二时辰的第七个时段。未时(13:00-15:00):又称日昳,是十二时辰的第八个时段。
1亥时:(21时至23时)。时间来历古代劳动人民最初描述时间主要参照显而易见的天象、动物生物钟和日常作息,比如鸡鸣、平旦、朝食、日中、人定等,后来逐渐改用授时设备读数来描述;后来也逐渐给这些授时设备读数配上了五行。
在古老的中国,时间被划分为十二个时辰,每个时辰代表两小时。子时作为十二个时辰之一,具体对应的是前一晚的11点到第二天凌晨1点。丑时紧跟其后,从凌晨1点到3点,寅时则从凌晨3点到5点。每个时辰都有其独特的含义和象征意义。子时通常被认为是一天的开始,是休息和恢复精力的重要时刻。
农历的节气最初是采用斗柄指向确定,后有一段时期演变为用“平气法”确定,再后来采用“定气法”确定。 朔日是指月球移到地球和太阳中间的那一天。平朔是用朔望月的平均长度计算,定朔则考虑了日月运行的不均等性。 冬至日是指冬至交接时间所在的那一天。
年份的计算: 从公历年推算天干地支:将农历年份数减去3,然后除以10得到天干的余数,除以12得到地支的余数。例如,2010年的天干为“庚”,地支为“寅”。
农历的计算时间方法主要基于月相和二十四节气。月相为基础 农历,又称阴历或夏历,其纪月法以月相为标准。一个月的长度是从一次新月(朔)到下一次新月的时间,即一个朔望月。朔望月的时间长度并不固定,但大致为29天半左右。因此,农历中的月份分为大月和小月,大月30天,小月29天。
根据月相的变化周期,每一次月相朔望变化为一个月;并把一个太阳回归年划分为24段,形成二十四节气。通过参考太阳回归年,设置闰月使其平均历年与回归年相适应。农历融合阴历与阳历形成为一种阴阳合历历法。农历又有夏历、阴历、旧历、华历、中历等称。
农历生日是根据出生时的农历日期来确定的,每年的这个日期就是你的农历生日。例如,如果你是在2000年1月1日出生的,那天的农历日期是十一月二十五,那么每年的农历十一月二十五就是你农历的生日。